为响应国家“双碳”战略与革命老区振兴政策,探索绿色金融助力生态资源转化的创新路径,金融学院“红色金融·绿色普惠”社会实践队在金融学院张铧兮副教授的带领下,于今年暑期开展了一系列深度调研与校企对话活动,将红色基因与绿色发展紧密结合,共同绘制绿色金融赋能革命老区高质量发展的新蓝图。
北京启智:校企联动,共绘绿色金融蓝图
实践队师生首站来到北京中诚信集团,开展“从‘红色金融’到‘绿色普惠’:遵义竹林碳汇与京津冀的联动”主题研讨。在南开北京校友会理事靳蕾的带领下,实践队师生与中诚信绿金科技业务骨干、风控专家展开深度对话。
在本次交流学习过程中,实践队始终聚焦于生态资源金融转化过程中存在的“资源适配性不足、政策落地效果不佳”这一核心矛盾,系统学习了中诚信集团“数据驱动绿色金融全流程”的先进理念,通过天津港协同案例深入理解了环保数据在项目筛选和风险建模中的关键作用,认识到“数据是绿色金融生命线,碳是绿色金融的核心”的行业本质。在与专家的互动研讨中,团队围绕竹林碳汇数据标准化等关键问题展开热烈讨论,吸收了绿色建筑标准与碳汇产品耦合的创新思路,以及构建可量化、可追溯底层逻辑的实践经验。
![]() | ![]() |
![]() | ![]() |
经过更深入的交流,团队最终凝聚共识,明确将以ESG评级机制为核心研究方向,联合开发生态资源金融适配性评级体系,为推动绿色金融高质量发展提供实践方案。
此次校企联动为团队后续深入革命老区开展实践调研奠定了坚实的理论基础和方法支撑,充分彰显了南开大学“知中国、服务中国”的办学宗旨。
遵义深耕:竹海寻金,叩问破壁之路
带着北京研讨的启示,实践队再次扎根遵义,在竹海苍翠间探寻碳汇资源与金融资本的共生密码。
实践队深入走访当地林业企业与金融机构,系统梳理出制约生态资源转化的核心矛盾。
在遵义林业资源开发有限责任公司,团队发现当地虽坐拥丰富的竹林资源,却面临着“绿色金融认知不足、企业参与动力缺失、ESG评级缺位”三大现实困境。
在与当地农业银行的深度访谈中,团队进一步了解到信贷体系与绿色项目的结构性矛盾:企业缺乏借贷担保资质,银行关于风险评估陷入“经验主义”,而政府背景企业强势与市场效益低下的现实,更凸显出银企信息不对称的深层体制问题。
这些发现直指生态资源金融化转化的现实之痛,为后续构建适配性解决方案提供了精准的问题导向。
实践活动的最后,队员们走进遵义会议会址,浏览着红军筹粮账单泛黄的字迹,深刻感悟:八十年前“扁担银行”服务工农,八十年后绿色金融更需普惠百姓。
当碳汇竹林的呼吸声与赤水河涛声共鸣,当“坚定信念、坚持真理、独立自主、团结统一”的遵义会议精神与“允公允能、日新月异”的公能校训交融,红色金融基因便在绿色新时代强劲跳动!
通过北京研讨与遵义深耕,实践队切实感受到竹林碳汇项目金融化的重重困难,也通过与银行、企业的深度交流,更加坚定了探索创新路径的决心。未来,团队将聚焦遵义地区实际,重点推进构建“竹林碳汇金融化”,联合多方企业机构,通过历史溯源和数据分析,深化对评级多样化发展的研究挖掘,协同解决项目落地难题。
金融学子也必将永葆初心,不忘“允公允能,日新月异”的公能精神,以红色精神铸魂,以绿色创新筑梦,在服务国家“双碳”战略的壮阔征程中,贡献金融报国的青春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