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海滨 助理教授
天津这一轮疫情是我第一次在内地直面新冠病毒的冲击,却也给了我一次难得的机会亲身感受“中国式防疫”的强大。回顾这两周的经历,以下这些事给我印象最深。
一是抗疫信息,天津这次疫情的信息公布得十分及时和透明,从1月8日起,我就从电视新闻、微信公众号、社区群、学院职工群和手机短信等众多渠道接受到了防疫信息的“轰炸”,第一时间了解到疫情新闻、防疫提示、民生服务以及核酸筛查通知等信息。由于我的住处就在一个封控小区旁,所以远在澳门的父母从疫情暴发起,便十分关注天津的情况,向我频频询问。我干脆便把公众号“津云”推给他们,他们能及时了解到天津防疫的详细进展后也心中稍安。老母亲更是对疫情新闻的发布速度和详实程度赞赏有加——她给每篇抗疫报道都点了赞。
二是抗疫一线人员,我所在街区虽然备有疫情发生的预案,但不巧大部分前期安排的工作人员所在小区都被封控了,在岗的社工只有五名。五名社区工作者这段时间不仅几乎每天都要组织核酸筛查,落实防控措施,进行居民统计,还充当起了社区数千户家庭的保姆,买菜、看病、交煤气费、查询防疫信息……有了问题都找他们。疫情前四天的工作尤其繁重复杂,社区的安全都仰赖社工们不眠不休的工作。虽然如此,防控工作仍不是一帆风顺,由于人力短缺,第二次核酸筛查不得不延后。许多居民在群里了解到情况后纷纷响应申请当志愿者,核酸筛查仅延迟了两个小时不到就顺利展开。后来学院组织云端慰问会,我才知道许多留守在封闭管理的津南校区的老师也成为了志愿者,承担起了体温检测、防疫消毒、运输试剂等工作,更有老师们为了支援学院的防疫工作,毅然逆行返校。
三是医疗防疫资源调控,这次疫情最让我难忘的一刻发生在1月11日中午。有人在社区群里发了一段视频,里面有一队卡车缓缓转弯驶入津南,当前的一辆解放卡车车头挂着“吉林省援津核酸检测队”的横幅,车身写着“移动微生物检测车”,这样的卡车一辆接一辆,车队浩浩荡荡一眼望不到头。视频一发布就点燃了群里居民的情绪。事后看新闻我才了解到,不仅是吉林省,天津本市和许多其他省市在第一时间就都调动了医疗防控资源驰援津南。
四是民生保障,疫情两周来日常生活物资都很充足,唯一让我稍微操了点心的是买药。岳母来津看望今年刚出生的宝宝,结果人回不去药也吃完了。药不常见,我找遍了附近大小药房都没有,根据社工的指引去了津南医院。医生先是告诉我没药了,紧接着又让我去药剂科登记采购然后回家等通知取药,让我有种“柳暗花明”的欣喜。果然才等了两天医院就打电话给我,顺利取到了药。值得一提的是,排队取药时窗口旁还站着一个人,手中的药已经装了好几个大袋子。听旁边的护士说他是一位帮封控小区的居民取药的社区工作者。为了不影响队伍后面的人取药,他每取一份药就让下一个人取,取完再换他,就这样已经站了快一下午了。
有朋友特地慰问我,问疫情对我有没有什么影响。我仔细想了想,除了要多抽出点时间照顾老人小孩外,确实没什么影响。但是我知道,这句“没什么影响”是凝聚了许多人殚精竭虑、牺牲奉献的成果,向他们致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