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院举办2021“八里台”青年金融学者论坛

发布时间:2021-05-10

通讯员 白晨江 刘勇)献礼建党百年,庆建院6周年。南开大学金融学院于57日举办2021“八里台”青年金融学者论坛。本论坛以“商业银行管理”为主题,旨在围绕数字经济时代我国银行业发展问题进行学术研讨,形成具有更强创新力、更高附加值、更融入中国特色的交流成果。

金融学院党委书记韩旭对前来参加会议的学者表示欢迎,他说:“南开大学金融学院成立6年来,师资力量日渐壮大、学科建设稳步推进、各项基础设施建设日趋完善。今年是金融学院第二个“五年计划”的开局之年,学院将继续坚定不移地推进人才队伍建设,希望学界同行和青年才俊多来学院指导和交流,共同推动金融学科教学科研高质量发展。

金融学院常务副院长范小云教授阐释了本届论坛名称的特殊含义,南开大学老校区地处八里台,新校区恰又位于八里台镇,均是从一片荒芜建起的美丽学府, 所以“八里台”代表了南开大学传承百年的不断攻坚克难、拼搏进取的精神,“青年本位”则是拥有65%的青年教师的学院未来之根本。她希望青年学者承担起新时代赋予的历史使命,讲好银行主导的金融体系支持中国经济社会发展的故事。


论坛分别由李泽广教授和王博教授主持,来自中国人民大学、上海纽约大学、北京大学光华管理学院、中央财经大学金融学院、武汉大学经管学院、暨南大学经济学院的知名青年学者发表了学术报告。

高昊宇老师做了题为《Boosted Credit Ratings in China: The Effects of Credit  Enhancement on Bond Pricing》的学术报告“中国超过25%的信用债券获得了更高的评级,其中96.6%使用了信用增级。研究发现,信用增级可以有效地降低信用利差,在一系列稳健性测试后,信用利差仍保持不变。信用增级为低评级公司发行高评级债券提供了一种市场解决方案,并降低了债务融资成本。”

 

陈国栋老师发表了题为《Mutual Fund Investments in Retail Banking: Do Low Interest Rates Matter?》的学术报告。他采用银行的观测数据研究,发现当利率较低时,个人投资者在共同基金投资中更愿承担风险。此外随着技术的发展,获得产品说明和投资组合变得更加容易,这加强了投资者冒险的动机。

 


卢瑞昌老师汇报题目为《What Should Investors Care About? Mutual Fund Ratings by  Analysts vs. Machine Learning Technique》,“Morningstar公司提供了两个前瞻性共同基金评级协助投资者做投资决策:由人工分析师产生的分析师评级和由机器学习技术产生的定量评级。研究表明,分析师推荐的黄金评级基金每年的表现比基准指数高出0.91%,也优于传统的五星评级,甚至优于定量评级。投资者需要意识到这种差异,不应盲目相信定量评级。”

李欣明老师的报告题为《Legal Enforcement and Bank Liquidity Creation》,他认为法律约束是经济和金融的基础,为金融整体发展提供了稳定的环境。但是法律约束的效果是难以识别的。通过考察母国法律执行对外国子公司东道国银行流动性的影响,发现母国有效的合同执行增加了外国子公司银行的流动性,母国执法的影响主要体现在母国债权和东道国执法的影响上。

 

 

彭俞超老师报告题目为”Greening Through Finance?”。他的研究提出了以下几个问题:绿色信贷政策是否有效?如果政策是有效的,那么政策的影响机制是什么?该政策可能会引起哪些预期之外的结果?为解答这些疑问,作者首先构建异质性企业模型分析绿色信贷政策对于企业的影响,发现随着绿色信贷政策的加强,规模较大的企业可能会选择更绿色的生产技术。根据理论模型的结论,作者基于银行贷款数据以及企业层面的数据进行实证分析,研究发现绿色信贷监管政策的加强会提高企业的贷款利率以及降低企业财务绩效表现,并且该政策冲击对于规模不同的企业具有异质性,小企业受到负面冲击比大企业更严重。综合污染排放以及企业生产来看,作者认为大企业可能进行了采用了更环保的生产技术,而小企业选择减少产能以达到降低污染的效果。



刘岩老师做了题为”供给侧改革的银行信贷配置渠道——基于215家银行分行业贷款数据的识别与评估”的学术报告。他从供给侧改革以及环保强监督两个角度进行深入分析,在结构性宏观调控政策的大背景下,着眼于银行信贷配置问题。从供给侧改革角度出发提出以下问题:供给侧改革政策是否真正改变了银行信贷的行业配置?如果银行信贷渠道存在,那么作用大小如何?作者基于中国银行业数据库,利用银行层级分行业贷款结构以及银行经营地区受“三去”政策影响的双重异质性,构造三重差分模型。研究发现银行信贷结构供给结构存在变化并且确认了供给侧改革的银行信贷渠道存在性。从环保强监督的角度分析,作者利用银行层级分行业贷款数据检验环保类结构性政策的信贷配置渠道,研究发现环保类结构性政策对银行信贷配置存在显著影响。综合以上的研究发现,作者提出了一些关于银行信贷配置渠道的思考并且和在座师生进行深入探讨,各位青年金融学者纷纷给出了自己的看法,进一步深化推进了该研究。


张云齐老师做了题为”员工流动性与贷款发起”的学术报告。他研究了劳动力流动性如何影响住房抵押贷款的发放与修订的问题。以次贷危机为例,抵押贷款对于实体经济具有重大影响。尽管人力资本的流动对住房抵押贷款具有不可忽视的影响,但学术界对该问题缺乏深入研究。以不可避免披露原则(IDD)的实施为切入点,使用地理边界进行断点回归设计。研究发现不可避免披露原则(IDD)的实施降低了贷款违约率,意味着该政策促进银行进行了更有效地事前风险筛查,并且该政策降低了贷款质押率以及在贷款供给未降低的情况下提高了贷款利率,意味着贷款发放有效性的增强。进一步的研究发现不可避免披露原则(IDD)实施后,限制贷款人员流动性会提高事后监管。


 

博士研究生李昊然报告了“商业银行、债券承销与系统性风险——基于城投债的视角”。以银行间债券市场中银行行为为研究对象,考察城投债的承销和销售过程中存在风险转移渠道,债券违约风险会通过直接持有、间接持有等渠道产生风险溢出。基于2009-201923家银行及其承销的2476支城投债的季度面板数据进行实证分析,研究发现城投债利差对承销银行以及银行系统性风险均有显著的正向影响,进一步探究发现银行承销业务的地理集中度以及地方经济的发展对于城投债风险溢出效应具有调节作用。暨南大学经济学院黄振老师对该论文进行了点评,他首先肯定了论文的研究意义,同时针对城投债的风险评估以及商业银行的承销行为特点与在座师生一起进行了深层次的探讨。

博士研究生李博韬作了题为“同业刚兑预期与银行间流动性分层”的学术报告。他首先构建了银行间市场交易的博弈模型,分析银行间市场的内在脆弱性及隐形担保对银行风险承担的影响,研究发现内生均衡下的银行间市场机制导致了“同业刚兑预期”的存在,从而加剧了政策冲击下的银行间市场脆弱性。进一步的,基于同业存单市场数据实证检验了“包商事件”后的银行间市场分化特征。研究发现,政策冲击造成银行在融资难度与融资成本方面呈显著分化趋势,并且地方政府债务因素进一步反映了银行间流动性分层的特征。南开大学金融学院张昊飞助理教授对该论文进行了主要点评。他建议在实证部分尝试添加一个或数个变量来对银行的信息不透明的程度进行描述,进而研究信息不对称对流动性分层的实际影响,并针对论文实证部分可能存在的一些问题进行了指正。

此次活动为金融学院师生与国内高水平研究的青年学者提供了难能可贵的交流机会,大家交流思想,碰撞智慧,针对当下金融机构面临的机遇与挑战展开热烈讨论,学院师生尽享盛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