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oggle navigation
首页
学院概况
学院简介
组织机构
学院领导
党群工作
院史沿革
历史名人
党政工作
师资队伍
学术研究
研究成果
研究动态
研究领域
招生信息
大学生夏令营
本科生招生
硕士生招生
博士生招生
教学培养
奖助学金
本科生教学
研究生教学
实验教学
学生工作
通知公告
学生党建
团学组织
班级风采
就业招聘
下载专区
国际交流
交流项目
交流活动
校友工作
校友会
校友捐赠
校友动态
社会服务
师资队伍
南开大学金融学院
首页
师资队伍
专任教师
教授
师资队伍
专任教师
教授
副教授
讲师
长任副教授
准任副教授
助理教授
管理干部
其他专业技术人员
王博
最高学历:
博士
职称:
教授
E-mail:
wangbowangbo2008@126.com
个人履历
研究领域:货币理论与政策、国际金融、系统性风险、金融科技 讲授课程: (本科课程):《金融理论与实务前沿》、《金融信托与租赁》、《商业银行管理》 (硕士研究生课程):《金融理论与政策》、《融资租赁导论》、《融资租赁实务》 (博士研究生课程):《高级宏观经济学I》、《高级宏观经济学II》 招生专业:金融学、金融工程 现任职务:国际金融研究中心主任 社会兼职(学会/协会理事、会长等;刊物编审等;兄弟院校客座教授、兼职教授等;注明起止年月): 第三届全国金融青年联合会委员、民进中央青年工作委员会委员、天津市宏观经济学会理事。 目前担任《经济研究》、《管理世界》、《经济学季刊》、《金融研究》、《世界经济》、《国际金融研究》、《南开经济研究》、《经济学动态》、《南方经济》、《金融论坛》、《北京工商大学学报》、《东北大学学报》、Economic Modeling、PHYSA等期刊审稿专家。 荣誉称号(****、****等;劳动模范、先进工作者等;注明获授年月): 2018年入选天津市教育系统党外人才“325培养计划 2017年入选南开大学百名青年学科带头人 2016年天津市131第二层次人才 2010年南开大学优秀博士论文获得者。 政治面貌(所在党派、社会团体及职务): 中国民主促进会会员 教育背景; 经济学博士,南开大学经济学院金融学系(金融学专业), 2007~2010 经济学硕士,南开大学经济研究所(西方经济学专业), 2002~2005 经济学学士,山西大学经济系(经济学专业),1998~2002 工作经历(供职单位及职务职称填写原始称呼;按年份倒序排列): 金融学专业教授,南开大学金融学院,2019.12-至今 金融学专业副教授,南开大学金融学院,2015.6~2019.11 金融学专业副教授,南开大学经济学院金融学系,2013.12~2015.5 金融学专业讲师,南开大学经济学院金融学系,2010.07-2013.11
学术交流
2017.09-2018.08,美国哥伦比亚大学经济系访问学者
科研课题
主持: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面上项目“外部冲击对中国金融稳定的影响机理:不确定性与公共事件冲击视角(72073076)”,2021-2024. 主持:天津市教委重大项目“加快建设金融创新运营示范区与发展租赁金融和绿色金融研究(2019JWZD42)”,2020-2021 主持:中国滨海金融协同创新委托课题“金融创新与区域金融稳定(已结题)”,2019-2020 主持:教育部人文社科规划基金项目“审慎资本管制与中国资本账户开放:基于跨境资本套利和套汇视角的研究(已结题)”,2016-2019. 主持:中央专项业务费项目“经济发展新常态下我国货币政策转型研究(已结题)”,2016-2017 主持:天津市宏观经济学会委托课题“天津新金融业态发展现状与对策研究(已结题)”,2016-2017 主持:委托课题“租赁业发展的国际比较研究(已结题)”,2016-2017 主持:委托课题“新常态下的国有企业改革问题研究”2015-2016. 主持:委托课题“五大机遇叠加下融资租赁支持天津产业转型升级研究”2015-2016. 主持:中国滨海金融协同创新中心重点课题“金融创新与宏观金融稳定”,2014-2015. 主持:国家标准委员会、中国标准化研究院问题课题“金融租赁服务流程规范(已结题”,2014-2015. 主持:教育部人文社科青年项目,基于金融史学和政治经济学视角的人民币国际化问题研究(已结题),2011-2014。 主持:亚洲研究中心课题“东亚货币金融合作与区域经济一体化研究(已结题)”,2013-2014。 主持:中央专项业务费专项基金“经济周期、融资行为与租赁业发展研究(已结题)”,2012-2014。 主持:南开大学文科创新项目“全球失衡与中国金融的外部调整问题研究”。(已结题),2010. 主持:中国保监会项目“保险精算在经济学中的应用”。(已结题),2010-2011。 主持:南开大学优秀博士论文培育基金项目“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宏观经济的总体特征研究”。(已结题)2008-2010. 参与:国家社科基金重点项目,深化政策性金融改革研究,范小云教授主持,2014~2016. 参与:教育部人文社科重点研究基地重大项目“全球金融体系变革中的跨国公司投资” 范小云教授主持,2014~2016. 参与:国家发展与改革委员会委托课题“推进“一带一路”建设投融资体制机制研究”,刘澜飚教授支持,2015-2016. 专著(按年份倒序排列): 独著:《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宏观经济的总体特征研究》,天津:南开大学出版社,2018年6月 译著:《实证宏观经济学:贝叶斯多元时间序列方法》,大连:东北财经大学出版社,2018年5月 参编(章节作者):《中国互联网金融发展报告2016》,李东荣、朱烨东、伍旭川 主编,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16年9月 参编(章节作者):《亚太区域合作发展报告2014》,孟夏 主编,撰写“亚太地区基础设施投融资问题研究”,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14年9月。 参编(章节作者):《政治经济学研究(2013)》王振中、胡家勇 主编,撰写“金融发展与城乡收入差距”部分,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13年6月。 参编(章节作者):《国际视角下的中国——世界经济与政治研究所青年学者优秀论文集》,撰写“全球失衡与中国对外净资产”一文,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12年11月。 参编(章节作者):中国经验:内生道路与持续发展,陈国富、段文斌 主编,撰写第6章“国有银行改革的内在逻辑、路径与整体评价”,经济科学出版社,2009.8 译著(第二译者):结构化衍生产品手册(第二卷),中国时代经济出版社,2011.12. 教材(按年份倒序排列): 主编 (第三主编):经济学,中国财政经济出版社,2010.12,中国精算师考试用书。 主编 (第二主编):融资租赁:理论与实务,人民邮电出版社,2016.06. 期刊论文(按年份倒序排列;中英文混列): [1]Bo Wang,Haoran Li, “Downside risk,financial condition and systemic risk in China”, Pacific-Basin Finance Journal ,Published online May 22,2020. [2]Bo Wang, Haoran Li(2020), “The time-varying characteristics of the Chinese financial cycle and impact from the United States”, Applied Economics, 52:11, 1200-1218, [3]郝大鹏、王博、李力,“美联储政策变动、国际资本流动与宏观经济波动”,《金融研究》,2020年第7期。 [4]王博、高青青,“中央银行沟通的一致性——来自中国人民银行的证据”,《财贸经济》,2020年第7期 [5]徐漂洋、王博,“结构性去杠杆对中国宏观经济的影响——基于杠杆转移的视角”,《金融论坛》,2020年第9期 [6]范小云、张少东、王博,“跨境资本流动对股市波动的影响——基于分部门资本流动波动性视角的分析”,《国际金融研究》2020年第10期 [7]李力、王博、申思哲、王晓宇,“短期资本流动、金融加速器与企业投资”,《金融学季刊》,2020年第3期 [8]王博、李力、郝大鹏,“货币政策不确定性、违约风险与宏观经济波动”,《经济研究》,2019年第3期。 [9]方兴、王博,“什么为众筹发起人带来了超额筹资?-基于羊群效应和粉丝经济视角的研究”,《经济学季刊》,2019年4月期 [10]王博、陈开璞,“金融周期对自然利率的影响:金融失衡视角”,《经济学动态》,2019年第10期。 [11]王博、张少东,“中国的金融结构演进与监管周期”,《南开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9年第4期 [12]李力、王博、郝大鹏,“央行汇率沟通与股票市场波动”,《金融论坛》,2019年第1期 [13]王博、王开元,“汇改视角下的短期资本流动与资产价格”,《金融论坛》2018年第3期。 [14]王博、何俊辉、王洪斌,“国际金融危机对公司资本结构的影响研究”,《华北金融》2018年第10期 [15]王博、李昊然,“中国金融周期测度及国际比较研究”,《经济学动态》2018年第6期 [16]刘澜飚、、郭子睿、王博,“中国宏观审慎沟通对金融资产价格的影响——以股票市场为例”,《国际金融研究》,2018年第6期 [17]王博、范小云,“失衡调整、宏观经济稳定与金融风险防范”,《经济研究》,2017年第7期。 [18]王博、刘忠瑞,“中印金融体系改革、发展与功能比较研究”,《金融监管研究》2017年第12期。 [19]邵全权、王博、柏龙飞,“风险冲击、保险保障与中国宏观经济波动”,《金融研究》,2017年第6期。 [20]赵娜、王博、刘燕,“城市群、集聚效应与“投资潮涌”——基于中国20个城市群的实证研究”,《中国工业经济》,2017年第11期。 [21]李力、王博、黄青,“制度质量、金融开放与国际资产组合投资”,《金融经济学研究》2017年第5期。 [22]李力、王博、刘潇潇、郝大鹏,“短期资本、货币政策和金融稳定”,《金融研究》,2016年第9期。 [23]张靖佳、刘澜飚、王博,“金融危机、非传统货币政策与中央银行资产负债表——探究美欧两大中央银行非传统货币政策之谜”,《经济学(季刊)》,2016年第2期。被人大复印资料《金融与保险》,2016年第10期全文转载。 [24]王博、刘翀,“央行沟通的金融市场效应-来自中国的证据”,《经济学动态》,2016年第11期。 [25]王博、范小云、文艺,“美联储QE政策退出对我国经常账户的影响”,《北京工商大学学报》,2016年第1期。被人大复印资料《金融与保险》,2016年第6期全文转载。 [26]刘永余、王博,“中国资本管制的有效性问题——基于跨境资本套利和套汇活动的研究”,《当代经济科学》,2016年第2期。后被《高校社科文摘》2016年第7期收录。 [27]赵娜、王博,“知识产权保护对企业技术创新:促进还是抑制?——2008—2014年我国高技术产业的经验证据”,《中央财经大学学报》,2016年第5期。人大复印资料《创新政策与管理》,2016年第8期全文转载。 [28]朱虹、王博,“金融中介风险决策与多重隐性激励”,《当代财经》,2016年第8期。 [29]陈明玮、袁梦怡、王博,“新常态下宏观审慎工具的有效性—基于DSGE模型的分析框架”,《财经问题研究》,2016年第11期。 [30]范小云、张景松、王博,“金融危机及其应对政策对我国宏观经济的影响——基于金融CGE模型的模拟分析”,《金融研究》,2015年第9期。后被《国际货币评论》,2016年第1期全文转载。 [31]王博、范小云,“货币国际化的典型模式与人民币国际化的现实路径选择”,《苏州大学学报》,2015年第5期。后被人大复印资料《金融与保险》2016年第1期全文转载。 [32]王博、齐炎龙,“宏观金融风险测度:方法、争论与前沿进展”,《经济学动态》,2015年第4期。 [33]王博、刘永余、刘澜飚,“我国融资租赁业风险与监管研究”,《金融监管研究》,2015年第3期。 [34]贾飙、王博、文艺,“Basel III实施对中国的宏观经济影响研究”,《南开经济研究》,2015年第2期。 [35]刘永余、王博,“利率冲击、汇率冲击与中国宏观经济波动” 《国际贸易问题》,2015年第3期。 [36]董二磊、王博,“金融危机是否对企业出口存在异质性冲击-基于融资约束视角的分析”,《国际贸易问题》,2015年第2期。 [37]王博、邵全权,“保险业市场结构调整能提升经济增长质量吗”,《产业经济研究》,2015年第1期。 [38]刘澜飚、沈鑫、王博,“中国宏观经济对国债利率期限结构的影响研究——基于动态随机一般均衡模型的分析”,《金融研究》,2014年第11期。 [39]郭步超、王博,“政府债务与经济增长”,《世界经济》,2014年第9期。后被《中国社会科学文摘》2015年1月全文转载。 [40]孙大超,王博,Wang Gang,“银行业垄断是导致货币政策抑制中小企业的原因吗”,《金融研究》,2014年第6期。被人大复印资料《金融与保险》,2014年第11期全文转载。 [41]刘澜飚、文艺、王博,“短期资本流动对中国经济产出的影响”,《经济学动态》,2014年第4期。后被国研网全文转载。 [42]王博、郭廓、马君潞,“高储蓄率、央行货币供给规则与宏观经济的稳定性(封面首篇重点推荐文章)”,《经济研究》2013年第5期,后被国研网、中国社会科学网以及人大复印资料《国民经济管理》(首篇文章)2013年第8期全文转载。 [43]王博、刘澜飚,“金融渠道对中国外部失衡调整的影响研究”,《经济学动态》,2013年第11期。 [44]王博、刘永余“影子银行信用创造机制及其启示(首篇文章)”,《金融论坛》,2013年第3期。 [45]刘玉光、杨新铭、王博,“金融发展与中国城乡收入差距形成”,《南开经济研究》,2013年第5期。 [46]王博,“市场化改革对中国储蓄率的影响研究”,《金融研究》,2012年第6期。 [47]王博、刘澜飚,“经济冲击与汇率制度选择:基于中国的理论和经验研究(封面首篇文章)”,《南开经济研究》,2012年第3期,后被人大复印资料《世界经济导刊》2013年第2期全文转载。 [48]王博、文艺,“储蓄投资相关性与中国资本市场融合-对中国费尔德斯坦-霍里奥克之谜的再考察”,《经济学动态》,2012年第10期,后被国研网全文转载。 [49]王博、廖慧、马君潞,“人民币汇率、利率与资产价格的联动关系研究”,《广东金融学院学报》,2012年第4期。 [50]范小云、潘赛赛、王博,“资本流动突然停止的研究新进展”,《经济学动态》,2011年第5期。 [51]肖立晟、王博,“全球失衡与中国对外净资产”,《世界经济》,2011年第2期。 [52]马君潞、王博、杨新铭,“人民币汇率变动对我国出口贸易结构的影响研究”,《国际金融研究》,2010年第10期。 [53]范小云、肖立晟、王博,“我国货币政策信贷渠道研究”,《当代财经》,2010年第11期。 [54]范小云、肖立晟、王博,“银行监管对银行业结构演进的影响——基于市场准入与经营范围监管视角的研究”,《财经研究》,2010年第4期。被人大复印资料《金融与保险》,2010年第8期全文转载。 [55]刘澜飚、王博,“门槛效应、管制放松与银行效率的改进——理论假说及其来自中国的经验研究”,《金融研究》,2010年第3期。 [56]王博,“外商直接投资对我国出口增长和出口结构的影响研究:1983-2006”,《国际贸易问题》,2009年第6期。 [57]李泽广、王博,“投资与信贷配置的关联机制——来自中国数据的经验事实”,《经济评论》,2009年第6期。 [58]邵全权、王博,“保险市场竞争程度与市场结构的关系研究”,《财经问题研究》,2009年第3期。 [59]杨新铭、王博,“个体、部门与家庭特征对城镇人力资本的影响”,《财经研究》,2009年第1期。 [60]王博、刘澜飚,“中国外贸扩张对经济增长贡献的影响研究”,《经济学动态》,2009年第1期。 [61]王博,“银行体制、信贷配给与我国中小企业的融资困难”,《中国经济问题》,2008年第5期。 [62]王博、刘澜飚,“外资银行进入对发展中国家银行信贷可得性的影响研究”,《当代经济科学》,2008年第5期。 [63]刘澜飚、王博,“融资来源、投资效率与中国的经济增长”,《经济学动态》,2008年第2期。 [64]刘澜飚、王博,“基于金融功能观的我国国有银行改革范式转换”,《南开学报》,2007年第6期。 [65]刘澜飚、王博,“国有商业银行不良贷款处置迟缓现象分析”,《金融研究》,2006年第3期。 [66]王博,“不良贷款、路径依赖与中小企业的融资困难——对当前我国中小企业融资难的一种新解释”,《当代经济科学》,2005年第5期。 [67]刘澜飚、王博,“我国国有商业银行公司治理现状的新政治经济学分析”,《经济学动态》,2004年第12期。 [68]刘福寿、王博,“中国国有商业银行公司治理现状探析”,《环渤海经济瞭望》,2004年第10期。 会议论文(按年份倒序排列): 1.“Empirical Evidences on Two Puzzles on Central Bank Balance Sheet Policy” IEFS 2012 NanKai Conference 2-3, June, NanKai University, Tianjin. 2. The Optimal Investment Portfolio of China’s Foreign Exchange Reserves CES Conference 2011, Beijing, June 18th~19th . 3.“Trade Credit and the Firm Credit Channel of Crisis Contagion”, Glasgow-Nankai Workshop Programme Conference 26-27, May,2016, Adam Smith Business School, Glasgow University. ” 其他(报纸言论、研究报告等;按年份倒序排列): 王博,把融资租赁打造成为天津金融创新运营示范区建设的标志性成果,天津日报,2016-3-10版
获奖情况
天津市第14届社会科学优秀成果一等奖,2016年9月 中国人民银行、中国金融学会第10届全国优秀金融论文三等奖,2015年9月 南开大学中伦文德奖教金,2016年12月 南开大学硕士优秀毕业论文 指导教师,2020年6月 南开大学本科优秀毕业论文 指导教师,2020年6月 南开大学本科优秀毕业论文 指导教师,2019年6月 南开大学硕士优秀毕业论文 指导教师,2018年6月 南开大学本科优秀毕业论文 指导教师,2017年6月 南开大学本科优秀毕业论文 指导教师,2016年6月 南开大学本科百项工程一等奖,指导教师,2016年5月 南开大学本科优秀毕业论文 指导教师,2015年6月。 南开大学本科百项工程二等奖,指导教师,2015年5月 南开大学优秀科研成果奖(2015) 南开大学优秀科研成果奖(2013) 南开大学优秀科研成果奖(2012) 南开大学优秀博士论文获得者(2010)